2023年我們依舊要談永續,因為我們知道人類還可以也必須做得更好。2022年底COP27氣候高峰會在埃及盛大舉行,然而在疫情衝擊尚未緩和,俄烏戰爭仍然未了,通貨膨脹的經濟波瀾還在盪漾的局勢下,各國依舊無法對更久遠的未來立下明確的承諾,雖然科學家們都一再強調這個時間其實離我們並不會太遙遠。然而令人值得慶幸的是,不管大人世界再怎麼虛與委蛇地進行這每年的氣候領袖團拜活動,「永續」已然成為下一代人都有的共識。瑞典氣候運動家Greta Thunberg在COP24的驚世演說言猶在耳,她在15歲時發起的「氣候大罷課」行動到今天仍然持續發酵,至今全球已有超過7,500個城市1,400萬名學生加入號召,其中也包括台灣的各個城市。「你永遠不會因為年紀太小而無法做出改變!」下個世代的領袖Greta Thunberg呼喊道。
2020年6月,「春室Glass Studio+The Pool」在新竹公園落腳,原本座落在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旁,近乎閒置的玻璃工作坊以及教室終於有了生機,這座結合玻璃工坊、選物店以及咖啡廳的複合式場域,其實是源自新竹在地耕耘回收再生玻璃事業近50年,每年為台灣回收並處理超過10萬噸玻璃的實業公司「春池玻璃」的美意。作為台灣超前部署永續循環產業的企業,並且經歷過80年代後新竹玻璃產業蕭條的春池,希望透過這座像是溫室般的場域培育下一代懂得循環本意的工藝人才,將工藝、商業、永續並存的理念託付給下個世代,讓永續不再是個口號而真正地能夠自轉的圓,而這一切的想法都來自春池玻璃二代接班人,同時也是「W春池計畫」的主理人——吳庭安。
不同於「品牌」強調自己的主體性,春池玻璃下的「W春池計畫」像是一個關於循環的無形概念,透過與品牌合作與策展,以及包含春室在內的各種形式傳遞春池深耕已久的永續精神,「我們從來都不會想強調我們做了哪些事,因為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以永續為前提的」,「W春池計畫」的「W」是without沒有的意思。透過吳庭安的分享,我們從氣候議題持續的混沌與世代之爭中,彷彿看見了未來。
訪談
PPAPER
✕
吳庭安
春池玻璃 副總經理/W春池計畫 主理人
請簡單介紹一下自己。
我想還是從春池玻璃開始說起,春池是我父親的名字,同時也是一間很特別的企業,因為春池從一開始就是以回收再生玻璃起家的。也許是從小成長背景的潛移默化讓我對礦物材料產生了興趣,於是長大後我先後在台南成大讀了工程,也到英國劍橋唸工業管理,回到台灣後進入了台積電工作大約四年,現在回到了春池玻璃與父親一起共事。
從小你是看著父親執掌春池玻璃的,那時候的記憶以及經驗帶給你什麼影響?
我想是一種價值觀。我從小看著父親在非常辛苦的環境下工作,感受到工廠裡炎熱的溫度,聞到了回收瓶罐裡殘留的液體混合所產生的氣味,這些記憶帶給我很深的影響,我看見的是一間成功企業的背後不為人知的陰暗面,也導致現在我不太會去羨慕那些看起來非常光鮮亮麗的企業們。然而即便春池起步的背景並不那麼亮眼,我仍然相信我們所做的事情是非常有價值的,因此我開始思考怎麼讓春池的光明面被呈現出來,這也是我們現在一直在做的轉變。
在台積電工作的經歷帶給了你什麼影響?
台積電是一間非常專注在本業的半導體製造公司,撇除經營規模而言這與春池有幾分相似。台積電做的是晶圓「代工」,然而在過去對於亟欲追求「品牌」的台灣人而言,這是令人嗤之以鼻的,台積電至今唯一的無形品牌就是它先進的製造技術,但也就是因為如此,它創造出了不同於三星這樣擁有晶圓代工技術也有自家終端品牌的優勢,任何有半導體需求的品牌都能毫無罣礙地與台積電合作。在台積電工作的那段時間裡,我也參與了部分公司的策略判斷,也學習到了一流跨國企業是如何管理一間公司的。
所以台積電的代工思維是否也帶到了現在的春池裡?你們與其他品牌的合作似乎也都不會強調春池的存在。
沒錯,W春池計畫中的「W」就是「without沒有」或是「無」的意思,與我們合作的品牌所製造的產品仍然擁有本身既有的價值,我們只是從旁協助品牌達成循環與永續的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春池」的名字其實並不重要。然而這並不是操作「品牌」的正確方式,也有很多資深前輩都曾經告訴我「你這樣做很奇怪」,但我反覆思考春池的內涵,我們一直以來都在做著別人看不見的工作,那才是春池真正的價值所在,我們不需要刻意將自己放在前緣,而是專注將本業做到最好,讓合作方能夠擁有完全的發揮空間。當然,我們也希望有一天當人們發現一個品牌與「W春池計畫」合作,就能直接聯想到循環永續的意念。
新竹春室Glass Studio+The Pool是一個結合工作坊、選物、展覽、咖啡廳的複合空間,台灣目前很少有這樣的單位,當初的構想是怎麼產生的?
春池來自新竹,而新竹也是春室的第一個據點。「春室」就是春天的溫室,我們希望將這裡打造成培育年輕工藝設計人才的所在,同時又要具有商業的可行性,我們將這個空間想像成一個開放性的容器,在緊扣玻璃材料、玻璃工藝以及循環永續三大核心的前提下,一切都有可能發生,我們希望春室能成為一個循環的試驗所。
為什麼選擇在新竹公園裡設立這個據點?
我想這是一個機緣。新竹春室的空間原本就存在,它是新竹市政府負責管理的空間,一樓原先就有一座不太常被使用的玻璃工坊以及樓上閒置已久的教室,它原本是政府需要額外花費公帑維護的地方,但新竹市政府後來很聰明地將這座空間轉為OT(Operation Transfer,營運轉移)的形式,讓專業的品牌進駐營運,而我們也順利地標下這個空間,並帶入春池的循環永續概念,連同新竹公園周圍的設計改造下,讓這塊曾經沒落的區域再次活絡了起來。
工藝是新竹春室一個很重要的特色,你自己怎麼觀察這幾年台灣在玻璃工藝上的發展?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1960到1980年代間全世界80%的玻璃製品都來自新竹,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但當時我們並沒有發展出原創的設計,同時玻璃工藝的門檻又不足以與市場做出區隔,以至於80年代後在東南亞與中國的開放下,一夕之間我們便失去了所有的訂單。最初我們推動「W春池計畫」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核心,就是希望能夠藉由藝術和設計的力量再次驅動市場對我們的需求,讓產品本身的魅力成為經濟循環再一次滾動的動力。
在我們的印象裡,日本是在傳統工藝的傳承上做得非常好的其中一個例子,你自己在產業裡以及國外所看到的經驗是否有任何想法帶到了春池?
日本、德國、義大利確實都有許多將工藝發展到極致的案例,但春池的走向與他們又有所不同,對我們來說「循環」仍然是我們最根本的核心,在這樣的精神前提下我們再加入了工藝、藝術、設計的成分,發展出不一樣的模式,而這也正好成為我們味道到其他地區發展時非常鮮明的特色。
永續是這幾年非常重要的趨勢,無論是從環境上或產業上都是,這也是你們非常強調的精神之一,是否可以與我們讀者分享一下,你們這些年在永續這件事上做了什麼努力?
只能說這原本就是我們的DNA,所以我們從來都不會想強調我們做了哪些事,因為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以永續為前提的。
那麼身在永續的產業鏈裡,你自己怎麼看這幾年眾多企業都在呼喊的永續以及永續的未來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任何企業品牌想轉向永續,在現階段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的永續。然而春池與其他企業之間比較不同的是,我們的起點本身就是永續的一部分,一開始這可能是一種限制,但如今這個限制卻成為了公眾相信我們的原因。我個人大膽猜測,未來在市場上能真正代表永續的品牌絕對不會是現今已經存在的,而會是一個全新的品牌。就像當初TESLA的橫空出世,同樣是做電動車,它的本質就與Mercedes-Benz或Porsche完全不同。
你期待春池在未來為台灣的產業環境帶來什麼影響?
還不敢想得那麼偉大,現階段仍然希望春池能夠營運得好,當我們證明這樣的商業模式能夠在市場上成功,就會有更多的企業願意將循環永續的概念帶入企業的本質中,讓我們身處的環境往更好的方向走,這是一個很大的方向,但是我們非常期待。
目前春室除了新竹外,在台北、台南也有新的據點,你們是怎麼選擇這兩個地點的?
我覺得台南是一座在這裡生活過就會令人愛上的城市,大學時期我在這裡讀書生活了六年,對這座城市非常熟悉,加上它的地點位在台南美術館二館,日本建築師坂茂在設計時就在建築上方搭建了玻璃帷幕以及像是樹蔭的屋頂,整體空間的氛圍讓我們在第一時間就確定了它非常適合春室,同時美術館也跟春室的理念一樣,像是一個乘載藝術的容器。在商業上也證明我們的決定非常正確,我們也非常高興能將永續的概念帶進原本看似毫無關係的美術館裡。
北美春室則是與無印良品的共同合作,我們一直都很欣賞無印良品的「無印」理念以及他們在永續上的努力,與其說是選擇在台北開設春室,不如說是選擇了無印良品,我們彼此討論了非常長一段時間,包括與日方總部的交涉,最終我們決定在美麗華設立這間工坊,也是台北少有的玻璃體驗工坊。
如果未來春室有機會再去到別的城市,那會是哪裡?
接下來我們計畫要進入校園,在台南成功大學設立新的據點,因為我們一直都很希望能將永續經濟的概念帶到校園裡,在這裡我必須強調「經濟」二字,因為有了商業才能讓永續自行滾動,而非被動地等待別人幫忙的機會。我們計畫將範圍設定在整個校園,在學校提供可循環使用的杯子,並提供相應的折扣,詳細計畫還在籌備中,預計今年會正式營運。
接下來還有什麼計畫?
我們近期也跟新竹湳雅的蔦屋書店展開合作,在書店裡開設快閃店,雖然名義上是選品店但概念上跟策展很像,我們將快閃店的空間想像成一本立體書,將工藝、設計、永續、循環之間的關聯性串連在一起,將我們想傳遞的概念透過空間裡的物件表達出來。這也是「W春池計畫」的特別之處,它跳脫了春池固有的框架,成為一個能融入成各種型態的變型體。
最後聊聊比較個人的問題,你最近有被什麼樣的事情吸引嗎?
前陣子我們正好在和SONY討論合作,他們有一款使用回收PET製成的無線藍牙耳機,我向他們建議這個想法應該加入更多循環的考量,例如耳機壽命結束時再回收利用的可能性。我很高興越來越多跨國的大品牌開始在乎永續的議題,並將它融入企業品牌的本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