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使終是運用繪畫作為心靈的發聲板。……你可以畫畫,並進入一個思考停止的地方——在那裡你可以只是存在,它就會自然流洩出……我將其呈現為一個開放的情境,而不是一個封閉的情境。”
—Brice Marden
1938年出生於紐約Bronxville,天秤座的Brice Marden畢業於波士頓大學後,便前往耶魯大學藝術與建築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期間曾師從畫家Alex Katz與Jon Schueler。60’年代,Brice Marden開始創作曖昧的、經常帶有灰色調的單色畫作,並且會將多幅畫布組合成面板作品,經常以雙聯或三聯畫形式表現,由於這種手法與當時知名畫家Robert Rauschenberg,Brice Marden在1966年被Robert Rauschenberg聘為工作室助手。

1966年,Brice Marden在紐約的Bykert畫廊舉辦首次個展,那色調柔和的單色畫引起藝術界的注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如此評論其創作,「滴落和纖細的筆觸在這個通道中展開,作為地心引力和藝術家的勞動的證據。」



70’年代,Brice Marden一次希臘之旅激發他創作捕捉地中海綠松石色調的《Hydra》(1972),以及靈感來自古老神廟的陰影和幾何形狀、由十八個相互連接的畫板組成的畫作《Thira》(1979-80年)。為了增強顏色、平面和筆觸的效果,Brice Marden開創一種獨特的手法,將蜜蠟和松節油添加到油畫顏料中,一層一層地薄塗混合物,他以此技術創作《Grove Group》,為單色畫帶來獨特的感性,且向抽象畫特有的抒情傳統致敬。曾經說過絕對不會畫肖像畫的他,在1972年曾以美國搖滾詩人Patti Smith為靈感,為她創作黑灰相間的“肖像”單色畫《Star》。




80’年代,跳脫極簡主義單色畫的Brice Marden開始將有機的交錯線條融入創作,他受到來自東方書法的啟發,為單色畫注入顏色漩渦,更以唐代詩人寒山為靈感,在1989年至1991年間創作《冷山》系列,將風景畫抽象化為蜿蜒的線條與留白的空間。Brice Marden在晚年也重新探索單色畫的特質,他曾經在2017年於倫敦Gagosian畫廊展出時表示,「我一直在使用同一種顏色——同一種顏色、同一種顏色——但每次塗上時都是不同的」、「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光/色體驗。這不是啟示,而是一次奇妙的新體驗……對我來說,這涉及到利用地球的一些力量。控制並傳達。」

在繪畫在當代藝術中被認為走到盡頭時,Brice Marden透過對抽象的探索找到新方向,他優雅地融合極簡與抽象,並且不斷地拓展抽象畫之中的抒情觀點。他曾經如此描述何時知道一幅畫已經完成:“當我已經投入了所有能力,而畫真正呼吸時,我就停下來。有時,一件作品已經超越了我,並成為我前所未見的新事物;這是一種令人振奮的完成方式。”


8月9日,一代大師離開人世,享受84歲,他的女兒在IG發布消息寫道:“他有幸以自己熱愛的方式度過了漫長的一生。”■

關於作者
Clyde Liu。PPAPER 主編。
正宗90文化養大的金牛男。擁抱帶有壞品味的美感與文化。相信科幻片與愛情片是一切問題的答案。而宇宙是我們最後的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