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就像房子,我們都住在各自的衣服裡。”
—— 張愛玲 ——
近代最懂穿衣的張愛玲,自然也明瞭人穿衣,衣穿人的哲理。美存在宇宙中每一顆塵埃,每ㄧ道海浪,每一陣風,每一道陽光,每一抹月光,每一次仰望星空感覺自己是宇宙一部分的感動裡。
自小反骨、愛美、喜好閱讀、追求自由,李昀尋尋覓覓了30多年,終於因為一本書改變了一生。相信神即宇宙本身的她,讀到命定的《Color Me Beautiful》,感知到自己是為了追求美與形象而生,從此開啟了當時90’年代在台灣甚至全球都是小眾的形象顧問生涯。
形象顧問從身體外觀出發,融入心理學內涵,再進入社會層面關於與人溝通,而李昀更進一步吸取吸引力法則的觀點,將時間的維度納入形象顧問中,創立「4D形象學」:透過個人的目標設定,規劃相對應的形象,提前訂製未來的自己,於是全宇宙都會幫助你達到真心的期望。
如果愛的真諦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是不做害羞的事,那麼愛美的真意,就是寬心包容又有格調,是不批判不專制不傲嬌,是不說傷人的話。
本期我們邀請到華人首位投身形象顧問與諮詢的李昀老師,她與我們分享成長歷程中對於美的執著,以及多年來推廣形象教育的心路歷程。美是一生的職志,而形象沒有假期。
PPAPER
╳
YUN IRENE LEE 李昀
WIN IMAGE 迎得形象負責人
李老師您好,請跟我們簡單介紹自己。
我是一個有30年經驗的形象顧問,據我了解,應該是海峽兩岸第一個做形象管理教學的老師。我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在這30多年來的每一天,都身處在追求美跟分享美的氛圍之中,我覺得非常幸運也非常幸福。
當初是在什麼樣的機緣下,決定投身形象顧問這個領域?
我從小就特別愛美,我們那個年代有各種嚴格的髮禁跟制服規定,對於愛漂亮的我來說要去遵守實在很難受。高中的時候,設想將來想學的大概有兩個方向,第一是服裝設計,第二是平面設計這一類,因為我也蠻喜歡畫畫。
北一女畢業後,我考上台大,一個不喜歡的圖書館學系。當時想再去考實踐,於是就跟家裡爭取,想當然就被拒絕了。後來出國深造,想過要轉系念設計,只是那等於要從頭唸起,心中十分掙扎。後來我在美國念了一個教育學院裡面的Educational Systems Technology教學系統科技學科,主修媒體製作,裡面包含平面設計、製圖、攝影等等,是我比較喜歡的藝術設計相關課程。當一路讀到博士班快念完的時候,我突然覺得人生好像走錯路了,而且還走偏得很遠。當年我28歲,眼看著再讀兩年博士就要讀完,想到回台灣可能要去師大教書,忽然覺得很慌,因為我的個性一直不太適合比較嚴肅、嚴謹的體制。
決定不念完博士,回到台灣後我在一個機緣下在海軍官校外文系教書,成為一位英文老師。當時心裡一直有個聲音,就是這世界上一定有個適合我的東西。
有一天,我讀到一本書叫《Color Me Beautiful》,作者Carole Jackson是美國形象顧問產業裡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她因為出版這本書造成一股風潮,形象顧問這個行業因而在80’年代的時候崛起。作者用比較科學的角度來解釋美,她幫人做色彩分類,然後告訴你應該用哪些顏色會比較好看,突然覺得,這東西跟我有某種關聯。
我當時看的是二手中譯本,就寫信請美國的同學幫忙找原版書,拿到原版書之後,書裡頭有一個小方塊說他們有提供相關專業培訓,如果有興趣可以寫信到上面的地址聯絡。那時候是90’年代,網路還沒普及,什麼東西都非常慢,國際信件要一個多禮拜才寄得到。後來這間公司回覆說他們有培訓,也說明因為我是黃種人,如果學白人適用的色彩可能會不合適,就建議去新加坡受訓。在新加坡受訓完回到台灣後,我就開始做這個當時沒什麼人聽過,開創性的新行業。
形象顧問在當時即便放在全世界來看,也還是比較小眾的行業。而入行的契機,就是來自於我覺得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一個目的,我尋尋覓覓了30多年,終於發現有這麼一個行業讓我感覺自己是為此而生。我們常會說「一本書改變一個人」,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
是否可以跟我們分享年輕時候對你特別有啟發的人事物?無論是美學上的,或是時尚風格上的。
我生長在一個父母都特別愛美的家庭。從小看媽媽出門一定精心打扮,爸爸也是一樣,我從來沒有看過他露出腳趾頭在外面走,反正他們就是特別地紳士淑女。爸爸很重視生活裡的美感跟小細節,比如他會買漂亮的瓷器然後邀請我們一起欣賞,他會說,來,一起來看看這個碗多漂亮,這杯子多漂亮等等。所以我的美學啟發其實是來自家庭。我從國中就開始非常愛作怪、愛美,到大學只喜歡跟人家不一樣的打扮、不一樣的髮型、不一樣的任何東西,所以我在台大也算是校園裡頭的一道風景吧(笑)。
您投身形象顧問這麼多年,對你來說,「形象」具有什麼樣的涵義?
因為做學術研究的習慣,在講課的時候會給一段很長的形象的定義。有一次在中山大學教書的時候,第一節上課問學生「什麼是形象?」,有一個男同學的回答特別精準,後來一直都借用他的說法:所謂形象,就是「他人眼中的自己」。這其中涉及到兩個人,他人跟自己,所以當一個人跟外界完全沒有聯繫的時候,其實是很舒服很放鬆的,那時候沒有形象衍伸的任何困擾。我們在家裡非常放鬆,但是在生活中經常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跟人接觸,所以形象這件事,即便你不理它,它也存在,它是自然發生的。既然如此,我們就必須慎重地看待這個事情,而我認為它是可以去規劃、去設計、去管理的。
請跟我們分享您的「4D形象學」大概的架構跟內容。
形象顧問其實到現在都還是一個發展中的一門學問,它還沒在學術界獲得正式的地位。大致說來有幾個不同的面向,首先早期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對身體的關注,比如你的身體長什麼樣子、怎麼去修飾;第二個時期就是對心理的關注,因為穿衣服不僅僅是用身體在穿,很大層面也關乎我們的個性,所以這時候融入很多心理學的內容,比如説先幫顧客做心理分析,再去幫他界定風格;再來就是脫離個人進入社會的角度,也就是如何運用形象和人溝通,這其中包含場合的設計、傳遞訊息的規劃,並且考量個人的角色,這是形象管理在2000年左右完成的社會層面關注。
至於我的4D形象學,是加入時間的維度。《秘密》這本書中提到所謂的吸引力法則,它的核心是你只要設定目標、堅定信念朝著它前進,目標自然會達成。而在這其中最困難的一點其實是堅信,許多人設定了目標後覺得好像遙遙無期又很抽象,最後就容易放棄。以形象顧問的觀點來看,我發現可以做一件事,就是幫人把他所設定的目標的形象,提前植入到身上。所以我們在做4D形象諮詢的時候,第一步就是問顧客「你的目標是什麼?」我們大概會設定一年或者是三年這種短期目標,比如來諮詢的顧客想要做到部門的總監,我們就會幫他把總監應該有的形象先設定規劃出來,也就是說他會提前達到或接近那個總監的形象。當你看起來像,別人看你也覺得像,你自己心裡也覺得像,這就是一個正向循環。在我們多次測試後,發現他們的確更容易達成目標。
我們在做的是提前設定形象、視覺化的吸引力法則,這就是為什麼我的新書叫做《一生衣事:訂製未來的自己》。
就我們所知您曾經在中山大學教授過形象美學通識課程,是否可以跟我們分享在教學的過程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故事,或是跟學生們特別的互動?
一開始我在中山大學開課不是很有把握,結果沒想到從第一個學期開始課就爆滿了,學生非常喜歡那個課,因為他們覺得是從沒聽過的東西。《今周刊》曾經報導過全台灣兩個最叫好叫座的通識課,一個是台大的生死學,一個就是中山大學我的形象管理學。透過這門課,我幫助學生在進入社會以前,學到一些他們在家庭或學校都不會教的東西。形象管理不只有穿著打扮,它涵蓋了「ABC」:「Appearance」是服裝儀容,「Behaviour」是儀態、肢體的表現還有禮儀的展現,以及「Communication」是口語表達。常碰到學生跟我反應,還好當年搶到這門課,讓他們提前為出社會做準備,從面試開始就不一樣,容易在一入職的時候就脫穎而出。
我的課會請學生上台做服裝發表,通常是訂兩個主題,比如一個是參加面試、一個是參加音樂會等等,讓同學把自己打扮好,上台來說明為什麼這樣做。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是在課堂中有一個女生的提問,帶給我很大的啟發。學期末發表的的時候,那位女同學穿了很皺的白襯衫跟黑長褲上台,她引用我的話說黑白配永不過時,這當然對,但我還是指出她衣服太皺的問題。女同學並不覺得自己的衣服皺,她有點生氣,並且表達了她的想法,大意是說,這整個學期,他們穿得好不好、美不美、對不對,好像都是我說了算,難道他們不能有自己的主張嗎?
當下我很開心,覺得她的提問特別好,於是答應她帶著這個問題回家,再好好地給她答覆。回去想了一晚後,我得到了答案:形象管理學這堂課,傳遞的並非我個人對美的看法,而是經過研究與整理後得到的一種主流的審美。主流審美這件事並非存在於每個人,所以我是透過這堂課來跟學生分享。一個星期後的課堂上,那位女同學獲得了滿意的回答。
主流審美的概念是相對的,在我後來的理論研究或是演講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它甚至可以拿來解釋國際審美觀,或是某些社群或所謂舒適圈的「圈子美學」。在生活中,我們無法完全無視主流審美,而不同年齡層也有各自的審美,重要的是在這些不同之中去磨合跟溝通。我到現在還是很感謝那位女同學,她讓我真正體會到所謂的教學相長。
老師您說到主流審美,從就學開始,我們就一直在學習社會化以及在不同場合的規範,無論是服裝上的或是禮儀上的,您認為要如何在社會既定的框架,或說主流審美下,同時保有以及自身對於美的理解,或者是自我風格的意識?
這問題很有意思。我們從開始上學之後,到底有沒有得到所謂主流審美的滋養,我認為很少,比如說穿著的禮儀,反而是社會化的行為規範比較多。
我其實一直都會建議還沒進入社會的年輕人,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笑)。但是一旦進入職場就是真正社會化的開始,你所有的一切、行為都必須符合這個社會規範,我看到的是年輕人因為過去沒有接觸跟學習,對於穿著規範的意識很薄弱。為什麼企業界都會找形象顧問去做培訓?說穿了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教員工去體面地穿著打扮。
他們不會教,而這就是我們存在於這個社會的最大的價值,包含規範、主流審美、美感的培養等等的。台灣家庭大多忽略美感的滋養,導致孩子長大後所能吸收到的,就是媒體上這些東西。透過媒體吸收並培養的審美,大部分是沒有秩序而混亂的,所以我們作為形象顧問,需要花很多力氣去幫他們做調整。舉例來說,很多年輕女孩會去關注明星街拍並且直接模仿他們,問題在於妳們不是明星,如果不是從事時尚流行產業,性感的穿搭可能會為自己帶來風險,有風險是因為如果今天要見一個重要的人,無論是潛在客戶或工作夥伴,這樣的穿搭方式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或不信任感。換個說法不知道各位能不能更理解,假設一個朋友在和我們吃飯時把筷子插在飯碗上,我們通常會覺得他很無禮沒教養,但或許他只是因為從小在天主教或基督教等不拿香的家庭中長大,沒有給祖先上香祭拜的習俗,如果有人告訴他筷子的正確放法,我相信他應該不會那麼堅持自己放筷子的「自由」,所以既然知道某些行為舉止可能給他人帶來不好的觀感,我們就不要這樣做,以示尊重對方。
從另一方面來看,在這個崇尚自由的年代,跳出來表達「不該穿什麼」的意見也容易受到撻伐,但這是形象顧問不可規避的責任。人的穿著主要取決於身份、場合以及文化,比如說女星透過穿著傳遞性感,在演藝界及少數流行設計相關產業可以是恰當的,但對大多數其他行業而言,性感肯定不是在「職場」上應該傳遞的訊息。建議年輕人在培養對風格的自我意識之前,必須篩選吸收美的來源。
我們都度過疫情期間少出門或長時間在家工作的階段,這段期間老師對於形象的管理或培養,是否有什麼新的想法或體悟?
疫情真的是很特別的時間段。我常說「形象不放假」,但是我發現這次它真的放假,而且還放了一個大長假(笑)。我因為疫情而從北京回來,在家裡休息了兩年,直到去年我開始準備復出工作,也明顯發現,就連我這麼一個講究形象的人都放鬆了(笑)。
疫情期間,彩妝、髮型師、造型師叫苦連天,人與人減少接觸,形象被重視的程度也降低了。這是全世界一個活生生的實驗,一個代價很高的實驗,然而隨著疫情趨緩,互動回歸,大家對形象的依賴與重視度也恢復了。
這幾年有許多人開始透過靈性的方式來療癒自己或是提升身心靈的健康,老師是否也有探索這個領域,或有什麼想法嗎?
我一直都對生命充滿好奇,從年輕就會讀這方面的書。我生長在天主教家庭,一出生就受洗,一路在教堂待到18歲,但後來不願意進教堂。天主教的教義沒辦法說服我,大概因為我是個懷疑論者,無論是天主教或是佛教教義都讓我持懷疑態度。
我想要的是探索生命,所以自己讀很多相關的書,在閱讀的過程中受到《與神對話》的啟發,讓我相信沒有什麼神,這個「神」就是宇宙萬物的一切,就是一個宏大的能量,而我們每個人都是祂的一部分。我很多朋友都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我們自己認為的所謂對生命真理的追求,終究還是要跟自己的個性與核心思想相應。身為一輩子信奉自由的人,我絕對反對強權,自然也不信有一個Mighty God主導一切,或是祂會處罰我們之類的。
請跟我們分享最近喜歡的一部電影、一本書,以及一句話。
我的書寫了一句話,是張愛玲說的「衣服就像房子,我們都住在各自的衣服裡」。衣服本來是用來蔽體的東西,但當它擴大變成房子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更多跟衣服之間的一種相關性。日本服裝設計師皆川明(Akira Minagawa)也講過了一句話,「服裝是身體與心靈對話的媒介」,也就是說你今天會選擇這身衣著,一定是你的內在很願意被別人這樣認識,而這樣的展現,是讓你覺得最自在的。不久前,我又看到張愛玲說「服裝是一種語言,是隨身攜帶的袖珍戲劇」,這完全打中我們形象管理的核心:不用告訴我你是誰,不用開口說話,我一眼就能看出很多很多東西。它甚至表達了人生各種不同的面向。
書的部分,我這幾年讀了台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整理的《正是時候讀莊子:完結篇》,剛好是在疫情期間最放鬆的時候,她在書本的最後精簡地描述了整部《莊子》的核心:「心能自主,身能鬆柔,情能自在,生得自由。 」自由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核心目標與理想。
電影的部分,最近喜歡的就是《媽的多重宇宙》。導演關家永是我大學同學的兒子,他媽媽沈俊龍是我大學同班同學。這部電影對我這樣個性跟年齡的人來說,看起來有些眼花撩亂,但多重宇宙這個概念的核心不在量子力學,而是每一個當下可能都是平行世界。作為我們這個年紀的女性,無論是否生在美國或是移民,生活上要處理的問題真的太多太複雜了。有報導說我們這一代是嬰兒潮的尾巴,同時是最累的一代也是最幸運的一代,因為我們生長在一切都向上的時代,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生命會得到很多豐盛的事物。而同樣的,你的責任也就很重,像楊紫瓊又要照顧爸爸,又要去處理她跟女兒之間的事情,處理不同世代的問題,還有生活上的種種,婚姻、事業等等。
所以,我覺得人最終就是得跟自己的內在和解,因為你沒有別人可以幫你,沒有別人可以解決你所有的問題。當你跟內在和解了以後,這些都不是問題了。■
關於作者
Clyde Liu。PPAPER 主編。
正宗90文化養大的金牛男。擁抱帶有壞品味的美感與文化。相信科幻片與愛情片是一切問題的答案。而宇宙是我們最後的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