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聲光藝術家姚仲涵
“在最理想的狀態下
我與觀眾都忘記了時間”

 

還記得2019年,日本聲光藝術家池田亮司在台北美術館舉行個展,巨大的聲光影像裝置在有限的展館空間裡編織出另一個彷彿無限的數碼世界,光線與螢幕畫面閃爍的節奏伴隨聲音的頻率不斷震撼著身體,站在黑暗的展間裡,不確定自己究竟是否理解了藝術家想闡述的議題,但是我確信自己已經進入了他創造的世界,而池田亮司自己是這樣解讀的 ——「我想藝術並不是拿來『理解』的,藝術是一種感受」。

從台北近年來舉辦的Blanche Nuit白晝之夜,到各地舉辦的燈節活動中不難發現,聲光藝術創作已經逐漸成為大眾視野裡熟悉的藝術形式,即便是過去以十二生肖為主軸的傳統燈會,在今天也能看見當代聲光藝術家以全新形式呈現的聲光體驗創作。

 

Current Light 時光
2015-2016

將時間回推至2005年,那是台灣藝術家姚仲涵開始以聲光創作的啟程,室內空間設計的學術背景,讓本身對聲音就有敏感覺知的姚仲涵開始嘗試,將聲音結合空間裡最基礎的材料「光線」進行創作。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聲光藝術」便成為了人們對姚仲涵創作形式的認知。

一盞日光燈,對於多數人來說是一種光源,然而對於姚仲涵而言,一盞日光燈從明到滅所釋放的訊息除了光線,也包含燈管內部發出的輕微噪音,以及從手指按下開關到光源亮起的時間差。姚仲涵將日常生活裡的細微觀察放大、變造、整合、釋放,探討聲音(噪音)與光線在藝術創作上的可能性,並以身為觀眾的角度思考創作,期待著觀眾感同創作者的身受。在聲光藝術家之外,熱愛音樂的姚仲涵同時也是一位DJ,他也試圖將音樂的語言與聲光藝術結合,創作出獨特的電音質地,讓聽覺與視覺同步震撼身體,創造立體的聲光體驗之餘,也創造了另一個時空,「在聲光演出的當下,我試圖讓自己與觀眾忘記時間的存在,那是最好的狀態」姚仲涵說。

 

聲音與光線之間的共鳴在感官間所產生的悸動與電音的觸感相同。近日,CHANEL香奈兒以電音文化為靈感創作的Electro限定腕錶系列,從設計到視覺呈現都呼應著電音文化裡將聽覺與視覺融為一體的概念。在難得的機會下,我們與姚仲涵進行了一次訪談,邀請他以一位駕馭著聲音與光線的藝術家與DJ的角度,分享自身對創作的詮釋與對現下電音文化的解讀。■

 


 

訪談
PPAPER FASHION

姚仲涵

 

你曾經說過在大學時期的夢想是成為DJ,當時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在你看來,DJ和聲光藝術家之間有什麼不同?
我想還是因為從小就很喜歡聽音樂,所以長大就有了念頭想成為可以控制音樂的人,那時候從流行音樂到地下音樂我都有聽,侯孝賢的〈千禧曼波〉算是讓我開始認識電子音樂的契機。從前聽音樂就發現,我對一段旋律的想像很多時候其實跟歌詞的意象完全不同,這讓我覺得電子音樂是有更多空間留給聽眾的,我很喜歡這種感覺。

除了聲光藝術我現在其實也還是有DJ的身份,這兩者之間從聽眾群到發生的場域,以及當下聽眾與演出者的狀態都非常不同,聲光演出的時候,觀眾聚焦的對象是演出者,而DJ的角度則是希望聽眾在當下專注在自己身上,感覺很放鬆,與朋友聊天或是隨著音樂舞動。演出的時間也不同,一場聲光演出也許是20~30分鐘,DJ的演出可能是1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

如今聲音對你而言是什麼樣的存在?
從音樂的角度來說,聲音就是最原始的素材,可能是很簡單的聲響而非旋律,我的創作起初是從噪音聲響開始的,所以我自己會將這種聲響理解成噪音,但無論怎麼解釋它,對我而言這些原始素材都是非常迷人的,我也一直想嘗試將這樣的素材加進電子音樂的演出現場。

 

光電獸#14
空間掃描

 

對我們來說,聲音、光線、影像這三者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它們是獨立的個體卻又互相吸引,也有可能相互排斥,是帶給觀者情緒波動非常劇烈的媒介。以音樂來說,電音給人的激情就是光線與聲音的相乘作用,又或者前陣子來台北展出的池田亮司,他給我們的感受至今還停留在腦海裡⋯⋯。身為創作者,你自己怎麼看待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我個人是從聲音的創作開始的,後來才漸漸將光線納入我的創作裡。對我來說光線與影像都是屬於視覺的範疇,但是兩者的屬性有些微不同,影像是無限的,透過投影畫面藝術家可以創作任何內容,解析度的演進也會帶領觀眾進入新的世界。然而光線是有限的,它是一個物件,明與暗給人的感受是很直接的,但同時我相信光線一定還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也不斷在嘗試。

所以我們可以說你的創作是一個拓展聲光可能性的過程?
可以這麼說。池田亮司說過,他覺得自己是一位「作曲家」,他用聲音、影像、空間編曲,這句話帶給我很多啟發,我接觸過很多材料,它們帶給我的反饋會成為我創作的素材,這個過程和編曲其實非常類似。

 

光電獸 #23
巡跡掃描

你的創作和大眾之間的情緒也非常有連結性,透過創作你希望帶給觀者什麼樣的體驗?所謂創作家與觀眾之間的平衡又是什麼?
我一直都是以觀眾的角度來思考創作,想像自己進入這個場域會期待有什麼樣的體驗,場域與周遭的環境又會產生什麼關係,並且設法讓觀眾在當下有很high的感覺。

身為創作者,我們的狀態經常處於很窄很深的觀察裡,要取得與觀眾之間的平衡會需要很多的對話,無論是對朋友或是工作室的夥伴,去試著發現他們與自己想法的出入,雖然有時候會有自己沒有被理解的失落感,但這是很重要的過程,透過這樣的理解,創作者可以選擇刻意保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或是做更多讓觀眾能理解的連結,讓溝通變得順暢,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平衡。

「時間」在你的創作裡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這個問題很有趣,以新媒體藝術來說,時間性確實是很重要的部分。對我自己而言,在現場演出的當下,時間性又具有更特別的意義。當我們專注在演出聲音鋪陳的當下,藝術家很容易忘記時間的存在,在這種狀態下觀眾也會有同樣的感受。反過來說,如果演出的當下沒有感受到自己與現場的連結,那麼時間就會是一種突兀的存在,而觀眾也會感同身受。所以時間是跟現場很有連結的,非常神奇。

 

 

是否可以與我們分享,最近一次感受到聲光所帶來情緒上悸動的時刻?
在我的創作裡,前期會經歷一段在電腦前靠腦袋或過往經驗想像臨場體驗的過程,到了實際裝好設備,真正點亮燈光的一瞬間讓聲音和環境產生關聯後,都會讓我有悸動的感受,每一次的創作都是。最近一次應該是一件在台南還未被看見的作品,可惜在開展的前一刻受到疫情影響而延後了。

藝術家是提問者,是控訴者,是革命者,是開拓者,也可能是紀錄者⋯⋯,你認為你自己屬於什麼樣的藝術家?
我想我是一個開拓者,去試著發現已知材料中的可能性。

 


雷射日光燈聽覺演出 (裝置版本)

 

10年前,人們或許會對聲光藝術抱持一種「這是藝術嗎?」的疑慮,然而科技的普及拓寬了我們對藝術形式的局限,某種程度上,這似乎和電子音樂的發展軌跡有點類似。投入創作的這些年裡,你是否有觀察到人們對於聲光藝術的反應的變化?甚至是你自身對於聲光藝術的看法是否有所改變?
我還記得當初我嘗試在創作裡結合日光燈與聲音的時候,才有人開始用「聲光藝術」來形容我的創作,到後來這樣的創作愈來愈普遍,有人說我的眼光很準,很早就看見了這個領域,但這其實並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在尋找自己內心覺得有趣的創作方式,聲音與影像的結合很有趣,但是這兩者之間的結合其實是可替換的。我一直想找到一種讓聲音與視覺無法分割的創作方式,而我找到的答案就是光線,才有了現在的聲光創作形式。

現在愈來愈多燈節活動會結合當代聲光藝術的創作,當大眾接觸得愈多,對於藝術家創作的環境就更好,藝術家與觀眾之間溝通的基礎會愈來愈大。

 

光電獸 #21 – 痕跡掃描

 

那麼什麼樣的音樂能夠激起你內心的共鳴?
很多欸!我最近在聽Coldplay的〈Higher Power〉,對他的副歌特別有感覺,一開始是感到驚訝「怎麼會就只有這幾個字?!」,後來它的旋律一直在我腦中迴盪,而且不僅只是音樂,連主唱唱歌的樣子還有顏色(或許是跟MV有關)也同樣在我腦中重複播放,我覺得這非常有趣。這也同樣連結到前面關於聲音與影像之間關係的問題,其實大家一直試圖要創作這種非常完美的結合。

對我來說,純粹的電子音樂又是另一種感受,它給我的感覺也許不像流行音樂那麼深刻到會讓人記住,但是我會記住聆聽當下的感受,然後順著這種感覺找到當初聽見的音樂。

 

〈Higher Power〉by Coldplay

 

對你來說什麼是電子音樂?
廣義上來說,其實現在幾乎所有音樂都屬於電子音樂,即便是交響樂的聲音也非常有可能是透過電腦演算生成的,當今天所有人都可以透過電腦來創作音樂,「什麼是電子音樂」或許並不重要,對我而言音樂創作的脈絡,以及這位創作者是否創造了一種完整的聆聽體驗才是重要的。

那麼你最近是否有發現一些讓你有全新感受的音樂?
我最近看到Skrillex在Fujirock跟X Japan鼓手Yoshiki一起演奏的影片,這個畫面讓我非常震撼,也讓我產生興趣去回頭去聽更多X Japan,再連結到AC/DC,之後又連結到Guns N' Roses,從以前很用力在演唱,曲調也非常清晰的時代,再回看現在類似Billie Eilish這的創作,音色強調的部份不太一樣又帶點慵懶呢喃的演唱方式,這種演變我覺得非常有趣。

 

〈Bad Guy〉by Billie Eilish

 

最後請與我們分享最近聽到非常喜歡的三首電子音樂作品。
Perc的〈405(Original Mix)〉、anger moi的〈COH〉、Zimoun的〈Various Vibrating Materials〉。

 

Playlist from Spotify

 

Picture of PP 編輯部

PP 編輯部

好內容的創作者。品牌合作歡迎寄信至:[email protected]

最新消息

PPAPER WEEKENDS|10月第二週

PPAPER Weekends|北美館年度典藏特展《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PPAPER WEEKENDS|10月第一週

PPAPER Weekends|基隆美術館首檔國際大展《第25小時》

PPAPER WEEKENDS|9月第四週

PPAPER Weekends|台北徠卡鍾靈 Zhong Lin 攝影特展

LIFE & TRAVEL

倫敦運動品牌UVU:整個宇宙都是我的跑道

FASHION

「文化,在我們身上」Tilda Swinton在臺北有感

PPAPER WEEKENDS|9月第三週

PPAPER Weekends|日本獨立雜誌《Neutral Colors》台灣首展

熱門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