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設計師顏伯駿
“音樂中有顏色性
設計中也有音樂性
這些不可言喻的關聯締造體驗的共感”

90年代,如奶油般甜膩但容易上癮的流行情歌、吶喊著人生悲歡離合與青春無敵的搖滾樂,以及如霓虹燈絢爛的電子音樂,幾乎在同時間發展到最燦爛的時刻,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一位無法用既定類型定義的冰島國寶歌姬Björk誕生了。與自然同頻率共鳴的高亢嗓音百轉千迴在壯闊而深邃的音樂編制中,她代表著新時代的降臨,也代表著音樂新型態的兼容並蓄。在1997年發表的第三張錄音室專輯〈Homogenic雌雄同體〉中,一首「All Is Full of Love」由英國影像導演Chris Cunningham操刀的音樂錄影帶於1999年撥出,兩具如同1995年動畫〈攻殼機動隊〉中女性義體的純白無暇機械人,上演著一齣比人類還煽情,至死不渝的愛。

 

台灣文博會「數據廟」主視覺

這部反映千禧年前科技焦慮與人性危機的音樂錄影帶當年在王道音樂頻道MTVChannel V播出時,不知震撼了多少80後小孩。而近幾年不斷用精準、感性而極具張力的設計,重新喚起我們對設計美好想像的顏伯駿,正是當時這一群小孩的其中之一。「我完全是聽90年代電子音樂長大的小孩,」談到電子音樂,談到那些與音樂共同創造感官震撼的影像,如數家珍的顏伯駿,讓我們感覺他腦海裡某一個開關被打開,沈浸在如今依舊是他設計養分的美麗回憶之中。

 

王若琳數位單曲〈H.A.M〉

 

對於音樂一切的高度敏銳,讓年輕時愛逛唱片行、組過樂團的顏伯駿在被音樂本身感動之餘,也在那些性格獨具的專輯封面與才華洋溢導演的影像之中,吸取創作的能量與感性。對顏伯駿來說,做設計,或許是不靠樂器玩音樂的一種方式,而投入他最有感覺的唱片設計,或許就是身為設計師的他對音樂的真情告白。從視覺設計統籌、唱片設計、動畫、書籍、裝幀、廣告、到策展,斜了許多槓的顏伯駿在他直率、時髦,又充滿溫度的設計語彙中,總是蘊含著一股恰到好處的優雅韻律,「音樂中有顏色性,設計中也有音樂性,這些不可言喻的關聯締造體驗的共感」,音樂性、色彩與設計的緊密結合,或許是他的設計如此具有穿透力的原因。

 

〈金曲28〉主視覺

 

2017年,顏伯駿初試啼聲擔任〈金曲28〉金曲獎視覺統籌,結合時尚攝影,將人與服裝之間的關係轉化為音樂與載具的聯繫,以傳遞「載具萬變,音樂永存」的理念,不僅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Red Dot Design Award)的青睞,也讓金曲獎回歸到歌頌音樂感受與價值的本質。如今,見證了音樂產業與唱片市場更迭、懷抱著一份對音樂真愛的顏伯駿,十分看好台灣自由風氣對設計與創意的助力,以及獨立創作的充沛能量。

 

告五人〈我肯定在幾百年前就說過愛你〉專輯裝幀設計

 

2020年,顏伯駿替告五人操刀的〈我肯定在幾百年前就說過愛你〉專輯封面設計入圍金曲獎最佳裝幀設計,他用極度純粹的簡潔設計重現一種關於記憶的詩意,運用三層設計的水立方意象來替這份被時間扣留的愛情增添情感的厚度,「對我來說,所有的創作都是透過理性的建構滿足感性的需求」,顏伯駿如此說道。音樂的繽紛、奔放與悸動早就內化為他創作與設計中騷動人心的能量。



最近,CHANEL香奈兒以電子音樂為靈感推出ELECTRO限定腕錶系列,對香奈兒腕錶創意工作室總監Arnaud Chastaingt而言,電子音樂超越了單純的音樂領域,演變成一種美學文化與藝術表現形式,而顏伯駿獨樹一格的創作語彙,無疑正體現這樣的想法,「不可言喻的關聯締造體驗的共感」 ,為此,《PPAPER FASHION》特地訪問了顏伯駿,他與我們分享對於90年代電子的看法,以及那些替創作帶來能量的音樂養分。

 


 

訪談
PPAPER FASHION


顏伯駿
(三頁文設計 YEN Design 創辦人)

 

顏伯駿你好,很高興能跟你聊聊。你是在90年代長大的,在90年代到千禧年這十多年,電子音樂的樣貌非常豐富,也留下很多經典作品,像日本有Denki Groove、Ken Ishii、DJ Krush,歐美有Underworld、Chemical Brothers等等,你還記得第一張買的電子音樂專輯是什麼嗎?
我的第一張電音專輯應該是Björk〈雌雄同體〉,不過那個時候我並不知道它是電音。90年代是CHANNEL VMTV的時代,我第一波開始關注而認知到是電音的,是French Wave法式電子浪潮,像是Daft PunkAirAir的「Sexy Boy」非常好聽。那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幾乎每一兩年風格都有很大的改變,當時沒有YouTube跟社群媒體,台灣所有資訊要透過唱片行、排行榜,或是獨立音樂排行的評選,才會知道幾個月前國外在流行什麼。

在當時台灣唱片產業盛行側標文化,曾有幾個代表性系列如電阻E世代」、「另類X世代為台灣帶來許多獨立小眾的音樂選擇,我開始從這些側標去follow,一路從French Wave聽到德國的TechnoKraftwerk,或是英國的Drum'n'bassAphex Twin等等。另一方面,也電影原聲帶裡接觸到非常多樂團,像Underworld是從〈猜火車〉原聲帶裡認識

看過最感動的一場表演?
2000年後台灣的音樂場景很多元,也有很多電子音樂大咖來表演,像Underworld、Chemical Brothers、Kraftwerk都來過。我看過印象最深刻的一場表演就是Kraftwerk,那時他們已年過60,你很難想像他們在台上還是一樣又酷又前衛的表演著,並且為了反核議題大聲呼喊。

 

由法國導演Michel Gondry執導的Chemical Brothers〈Let Forever Be〉音樂錄影帶

由英國導演Chris Cunningham操刀的Björk〈All Is Full of Love〉音樂錄影帶

 

當時電子音樂CD的專輯封面設計跟音樂錄影帶幾乎是音樂的一部分,以前甚至會開玩笑說用封面來選CD,在你的心目中,歌曲跟音樂錄影帶結合得最出色的一首歌是什麼?
導演自己的風格會影響影像的呈現方式,我最喜歡法國導演Michel GondryChemical Brothers的「Star Guitar」跟「Let Forever Be」都是他的作品。第一次看到「Let Forever Be」的MV很震撼,裡面從日常生活進到幻想世界的呈現方式很特別,運用了大量數位語言,包含電腦中會出現的分割線、壓點跟拉大。有些過場方式乍看是電腦裡的效果,比如說複製、同步,再讓你發現它是實際做出來,在那一瞬間你會感到疑惑。這些是電腦世代的人才會理解的語言,很特別但很精準。

另外,英國視覺導演Chris Cunningham操刀的BjörkAll Is Full of LoveMV也很棒,最近幾年在流行cyberpunk風格他那時候就已經在做。當時有發行過導演MV影像系列的DVD,我才理解到原來導演的觀點、風格,以及跟音樂的結合方式,可以非常有脈絡、有系統。而這些MV本身作品個性非常強烈,不同於偶像造神式的MV會圍繞在主角身上,它們傳遞的內涵讓MV與音樂呈現共同創造的藝術價值。

 

蔡健雅 〈失語者〉專輯裝幀設計

對你來說,什麼是電子音樂?
我認為電音文化在Y2K前已達巔峰,各式曲風皆發揮得非常透徹。我高中的時候有一本書很重要,是DJ @llen跟林強等人一起編的,叫《電音世代電子舞曲聖經》,是台灣第一本系統化介紹國外電音文化的書籍。這本書把音樂文化跟電音文化的整個脈絡跟如何轉變講得很清楚,裡面我印象很深刻的是Ambient環境音樂的創始者Brian Eno。電子音樂的起源是對於器材的研究,是源自於從傳統樂器到錄音、混音方式的改變,再到製作人製作音樂的方法,跟合成器的調整。Brian Eno可說是數位音樂時代的先驅角色,他也是Windows 95開機音樂的創始人,我在高中的時候曾在二手唱片行找到一張Brian Eno 1978年發行的專輯〈Ambient 1:Music for Airports〉,想說找到了大師的經典,結果回家一聽,發現我想像中的電音,像Daft Punk這種,落差非常大,根本是不同的世界。後來慢慢聽得更多,去了解製作人錄音的文化之後,才理解到原來電音很多發展都是從錄音室裡合成器的演進、技術的改變,加上很多美麗的錯誤,才引發出的創作。

另外,我最近在看Netflix的影集〈流行樂本色〉,第二集就在講Auto-Tune,裡面提到Cher爆紅的名曲「Believe」,就是因為當時錄音室發現了一個調高音頻率的技術,然後去講Auto-Tune蔚為風潮的起承轉合,比如一開始是幫歌手修飾,到後來Kanye West把它變成一種風格,甚至藝術化。這件事也可以用來理解電音,我們在電音裡感受到的不僅是節奏與氣氛的差異,更是象徵了科技文明的進步。

 

「鳴日 – 臺鐵美學復興」主視覺

 

你覺得音樂的能量,還有其中色彩繽紛的想像空間,跟設計中的視覺語彙或影像有什麼關聯?
Brian Eno在前幾年跟他弟弟一起發行一張專輯叫〈Missing Colors〉,裡面有18首歌,以18種不同顏色為基礎,試著用音樂的觀點去表現它們。我覺得這種想法很性感,因為顏色有沒有音樂性?的確是有,然後音樂中也有顏色性,設計中也會有音樂性,這些不可言喻的關聯締造體驗的共感。我去年訪問過音樂製作人陳建騏,他提到所有音樂所能夠引發的情感,基本上在這個時代都已經被拆解完了 —— 一個成熟的創作者會知道什麼旋律出來人會哭,什麼旋律出來人會笑,而什麼旋律會引發欲望。顏色也是一樣,有時候看到紅色你會覺得血脈噴張,看到藍色會冷靜,這是用一種很理性的手法在觀看我們的感知跟感性。對我來說,所有的創作都是透過理性的建構滿足感性的需求。

顏色在你的創作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顏色是我透過視覺傳遞音樂性的方法,它像是設計中的旋律。透過顏色,你可以把感性的表達轉換成大家可以理解的狀態。

 

顏伯駿與「美感細胞」合作新北市品德聯絡簿改版設計

 

曾經,唱片行是音樂產業與獨立音樂單位直接跟消費者溝通,最酷的方式,只是實體唱片行已經逐漸式微。近年來,台灣新世代的樂手跟樂團不僅在音樂作品上百花齊放,包含專輯設計或音樂錄影帶等視覺表現也充滿能量,你認為原因是什麼?
我也認為確實有這樣的現象。在實體唱片消亡之後,一些主流音樂市場不再具有話語權,加上媒體的轉換,就造成台灣音樂市場的重新洗牌。現在媒體的力量來自YouTube、臉書、Instagram這些社群平台,在這樣的同溫層世代,反而讓真正有原創性、有號召力的歌手或是獨立樂團,不需要被傳統的束縛所綑綁,也不需要透過傳統的成功模式去改變自己的創作方法。在音樂產業相對沒落的情況下,我認為台灣新世代的音樂人反而是受惠者,只要有才華有能力,就絕對有機會被看到,甚至也被國外看到,所以我們會出現像落日飛車這種團,如果是在90年代,可能就沒有辦法像現在這麼紅,即使90年代台灣也有很多很酷、很有創造力的地下樂團。以前比較像是對於流行音樂成功效應的過度狂熱,媒體更愛討論的是名氣八卦而非音樂,反而在這個年代,我們可以回歸到音樂的本質,而我們終於可以好好聽音樂了。

我早期在做唱片封面的時候,主流唱片的限制非常多並且以人像為主,所以唱片行的華語區看過去就是一排大頭照,我常跟產業溝通唱片封面為什麼不能像Pink Floyd一樣就一張圖,又酷又有張力,更有藝術性?得到的反饋常是擔心消費者無法在唱片行找到正確商品。反觀現在的數位串流時代,因為資訊相對容易取得,聽到一首喜歡的歌,立刻就可以知道完整的資訊,所以設計就可以更單純 —— 一張圖、一個隨手拍、隨手畫的東西 —— 可以回歸到創作的本質。

 

Easy Shen〈如果身體全部開放了〉 專輯裝幀設計

 

回顧這些年來的創作與生活歷程,對你來說,時間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時間的抽象性非常迷人,我們都可以清楚地說明刻度上的數字,卻無法具體的看見。我們可以知覺時間的不可逆與流動性,卻難以證明他的存在。我在告五人的專輯《我肯定在幾百年前就說過愛你》曾試著表現這個主題,我想透過感動瞬間無法被記錄的概念,去表現那無法掌握的流動性。■

Picture of PP 編輯部

PP 編輯部

好內容的創作者。品牌合作歡迎寄信至:[email protected]

最新消息

PPAPER WEEKENDS|10月第二週

PPAPER Weekends|北美館年度典藏特展《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PPAPER WEEKENDS|10月第一週

PPAPER Weekends|基隆美術館首檔國際大展《第25小時》

PPAPER WEEKENDS|9月第四週

PPAPER Weekends|台北徠卡鍾靈 Zhong Lin 攝影特展

LIFE & TRAVEL

倫敦運動品牌UVU:整個宇宙都是我的跑道

FASHION

「文化,在我們身上」Tilda Swinton在臺北有感

PPAPER WEEKENDS|9月第三週

PPAPER Weekends|日本獨立雜誌《Neutral Colors》台灣首展

熱門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