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咖啡是一種生活方式,只是,不小心就上了咖啡因的癮。
咖啡理應是一個引,一個體驗生活的引。一路陪伴我們的朋友ZÁBU,從2000年時期師大浦城街的不羈躁動文青,到2010年時期天母帶有家庭感覺的隨性,上次是因為師大商圈居民抗議事件,這次是因為租約的不確定因素,ZÁBU主理人BLUE與GRAY再度展現說走就走的率性,在一個全新的空間裡延續關於咖啡的生命與記憶,帶著全新的體悟,與心情。
2021年初,ZÁBU在一處寺廟舊址重生。彷彿一間穿梭時間的客棧,嘗試在城市中遠離喧囂,為心情留白,團隊決定隱蔽自己,將經營模式改為會員制,並且一改天母時期家庭料理風格餐飲,轉向與在地小農合作、配合時令節氣的植物料理型態。
曾經的喧囂,如今被隱晦的光線與樂音充滿。曾經堆疊的物件與生活美學,如今被留白但留意的空間乘載。在這裡,咖啡是實質意義上生活的引,而純素飲食則反映了如今BLUE與GRAY在市區中盡可能貼近自然的質樸生活方式。
這是我們第三次到訪新ZÁBU,第一次是嚐咖啡品空間,第二次是把自己丟進跨年的節拍裡,這次,則是為了「泥茶-茶漬飯」以及染織藝術家Yih Yiroh的作品而來。「泥茶」是順應時節演進而生的自然餽贈,也是雨後沙成泥、泥生萬物的浪漫想像,在一只淋上碧螺春茶粉的金蓮葉旁邊,野薑花、炙燒香料青龍椒、白酒炒玉米鮮菇、酪梨以及自然農法栽種製成的米果,等待著被熱茶喚醒。熱茶淋下後,一股如同萬物被大雨洗滌過後綻放的大地氣息油然而生,入口是前所未有的通透舒暢感,令我們不禁為之傾倒,真的,好美。
然後是甜點「記憶的土」,這道由柿子和榛果製成的無麩質全植無蛋奶布朗尼,伴隨溫潤的手作感與歷經時間考驗的滄桑,呼應著此處的隱蔽、幽微與靜謐。在京都習得染織工藝的藝術家YIH YIROH 易以柔,則以山為形,向山取意,將空間轉換成山林中的寺廟,而在寺廟中有山林。
「我們在乎進入的過程,而非帶來某種效果」,絕對不喜歡貼標籤的BLUE如此說道,他強調如今的ZÁBU是關乎平等與奉獻的,在這裡不存在一切階級,也希望前來的訪客不必先入為主,也不必有目的性 –– 拋下定義的成見,忘記咖啡廳的長相,把心空出來,把自己放進去,自然就能感受到ZÁBU的餘韻,餘情,以及移情。
趴體、購物、發洩、名聲,對BLUE而言,這些生活中的附加物容易讓人焦慮,他希望透過ZÁBU,將生活中減去不必要之物的幽玄之美與明心見性的佛性展現給訪客。具有自己的空間與時態,ZÁBU如今並非僅僅為了誰開,即便沒有客人,它依舊會開著,生長著。
訪談:
PPAPER
╳
BLUE
(ZÁBU主理人)
首先想跟你們聊聊,當初ZÁBU換到這個新地點,選擇先隱蔽自己的動機是什麼?
尋幽探秘,被某種事物掩蔽、朦朧、靜寂、神秘性,大隱於市的非現實性,會是我們現在想要呈現的狀態。
對於喧囂與歡愉感到有些疲倦,一方面轉換步調、調整習氣,形成緩慢、完整、到位的體現。
這個原先是寺廟的空間,怎麼影響ZÁBU一開始思考整個佈局的過程?
ZÁBU 對於空間設定的想法,向來是探究空間本身的靈魂而順勢發展,並不會是完全剔除的情況,反而是種延續與再生。
ZÁBU 的核心知覺由原本的隨性灑脫轉換為滄桑,多少有點想把以往創造出來的復古風格昇華成古代感;這個空間,可以塑造成類似英雄豪傑、勤讀詩畫的俠客風情,本是寺廟,有如客棧,是內心藏有隱居感的人類聚集的場所,也是我們修行的靜地。
先前拜訪的時候有樂器表演,音樂之後依舊會是這裡體驗的重點之一嗎?音樂或聲響的元素對ZÁBU來說是什麼?
在安靜下來的過程中,有如解構自己,解構原本的喜好、生活也被解構,原本雜亂的生活感受,漸漸得到淨化。
「此時無聲勝有聲」,現在喜歡的音樂是在從空氣裡頭漸漸發出的聲音,而不是一再加疊快感元素,一切都要從那空寂中發出聲音,這樣很內心,才會聽見生命;音樂的本意,不只是提供人做快感需求,更是對真實生活的體驗轉換的一種媒介,這樣的音樂表演很佛也很廣,會讓人想閉眼沈浸其中。 ZÁBU 目前不時會有音樂演出,音樂類型為環境音樂、靈性音樂、即興演奏、實驗、舞踏等,甚至是東方樂器,如尺八、古琴等。
你們是如何看待這個空間裡的光線?你們怎麼拿捏自然光跟燈光的平衡?
如果要談光的生成,我們就會先行凝視黑暗,唯有在黑暗中才能傾聽內心的感受。 短暫、脆弱、輕微、拙劣,當你專注於當下,能在微小的事物中領略深遠的世界,明暗彼此追逐嬉戲的光線。
請跟我們分享你們跟染織藝術家“易以柔 Yih Yiroh”是如何結緣的,以及這次在空間內佈置創作與工藝品的概念。
ZÁBU 與Yih Yiroh結緣是在天母快結束的那段時間,當時瘋狂辦表演的過程中,邀請了小提琴家 “李英豪” 為我們組成了一場有舞踏及低音大提琴的即興演出,其中低音大提琴手 “Dongyi” 就是Yih Yiroh的老公,依稀記得這位小姑娘怎麼那麼早就結婚了!
隨後新ZÁBU 規劃的期間,收到一封特別的應徵信件,得知這位小姑娘是位染織藝術家,曾在日本京都求學並且專供陶藝(近期有見識到她的手藝);最有趣的是,她的應徵動機,是希望在埋頭創作的日子裡,能有與人接觸的機會。我們都對她很有印象,也覺得她很像ZÁBU 的人,目前Yih Yiroh本人也成為ZÁBU 重要的一員,負責管理人事以及空間美術設定等。
這次染織作品多以「山」為主題,裡面包含了台灣的山岳,我們則像是進入一座山中的白天寺廟,給人充滿靈氣與希望的感覺。 佈展時思考各種靜觀的角度,由穿越、靜臥、飛行,去感受自己與作品於時空裡的無我狀態;觀者遊走在隱蔽的光線下,有如來到森林般通透的感受以及每個人心中渴望的練習的那份沉寂。
請跟我們分享在發想茶漬飯「泥茶」的過程裡,印象最深刻或最有挑戰的部分。
「泥茶」是隨著花季而生的,所以我們隨時必須觀察野薑花的盛開之時。 第一次的餐宴,其中一樣設計就是茶漬飯,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做了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在食物設計師家裡試菜後敲板定案,那是內容有滷製黃帝豆的版本,並且我們還取用皇帝豆的豆莢去日曬泡茶,作為茶漬飯的湯底。
但因食材過季的問題,我們被迫要再生產出另一款晚夏的茶漬飯,記得當時常常午後大雨,現今這個「泥茶」也與這個意象產生相連並且成為一種五感記憶。
一方面我們也學習到,原來一個季節裡,節氣的轉換,影響著食材的細微改變,並且蘊含不同的風味與環境感受,供人疼惜與創作。
純素飲食,跟ZÁBU想要呈現給訪客的,有什麼契合的地方?
純素飲食為人帶來強大的感官保養,心理上也產生一種輕盈感,很多時候容易煩躁的心也是飲食習慣造成的影響!
純素飲食給人帶來一顆清淨的心,有助於我們專注思考,無需剝奪、造成其它物種的苦痛,得到無比強大的自由;雖然有肉、有蛋的飲食對很多人來說很必要,但這一切都架構在感官的慾望上,一旦感官稍微被綁架,就很難直達那種通透感受,也因為植物性料理有著永續的概念,它被賦予更多創意、技術以及美好,這實在與我們的本意相通。
在必要的地方降下光,在隱蔽之處生成「幽玄」,ZÁBU是否正在實踐一種減去不必要之物的美感?
好像是,在減法的過程中,會慢慢發現,物與物之間的留白、物與空間之間生長出無形的美;那並非物件本身而已,有點像是物件本身的心裡面隱藏的景色。
若有人問幽玄在哪?幽玄便已經不存在了。
我們可以說,ZÁBU是一個你們分享自己生活方式給訪客的地方嗎?
應該說,新的ZÁBU 隱居在市區的心態,是自身的生活,更貼近自然了。
從自然中採集所需,在自然中被療癒,往自然裡發現意境並且學習,與懂得自然的人相遇,創作的目的是與自然對話,並不為了誰,不因身分與目的而困擾。
聽說你們近期有局部對外開放ZÁBU的打算,可以跟我們透露一下大概會是怎樣的做法嗎?
一年過去,改進老是一心二用的習慣,ZÁBU 食物這塊形象暫時先放一邊了,差不多該準備咖啡的部分了。
咖啡是ZÁBU 的靈魂所在,我們深知,為了咖啡,我們必須與外界接觸甚至是接地氣。我們將用一種切割空間的方式運行,做局部對外的咖啡開放,可讓來者坐進壩臺近距離沈浸於咖啡,也可做咖啡外帶,提供買豆服務以及教學。目前咖啡包裝正在進行中,這邊也期待PPAPER報導開箱。
最後,希望來這裡的訪客帶著什麼樣的心情或感覺離開?
清貧的生活中帶有風雅之情,取得那種通透的感受後,帶有一種不追根究底的大氣。
畢竟有些事物本難以捕捉,像是美的漂泊心態。
期待與妳們、你們相見,ZÁBU 。■
ZÁBU
幽玄泥茶
幽 玄 是 言 語 無 法 表 現 的 餘 情
餘 情 中 的 隱 藏 景 色
_
一碗泥茶與空間染織藝術
*VIP會員制入會方式請洽
關於作者
Clyde Liu。PPAPER 主編。
正宗90文化養大的金牛男。擁抱帶有壞品味的美感與文化。相信科幻片與愛情片是一切問題的答案。而宇宙是我們最後的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