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藝術家KEN KELLEHER
用AI突破界限

Ken Kelleher作品

 

一個AI玩家跟一個AI藝術家的差別在哪裡?答案是AI藝術家在成為AI藝術家之前,已經是藝術家或設計師。

 

在紐約Alfred University學習藝術與雕塑,美國藝術家Ken Kelleher深受30’年代紐約派抽象表現藝術家David Smith的大型金屬公共雕塑所啟發,對於雕塑創作近乎狂熱的他,在熟悉木材與金屬等材料後,轉而以一名數位雕塑家的身份活躍著,擔任許多品牌的數位藝術指導,並且與建築師、策展人、藝廊、美術館和設計師合作,他替品牌與客戶打造的實體大型雕塑則遍及中國、俄羅斯、印尼、卡達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對Ken Kelleher來說,創作的行為本身是一種對於藝術價值以及自然界奧妙的提問,而他所創造的雕塑無論是實體或數位,都必須抹去其實用性,將其視為激發觀眾感受、與觀眾對話,引領他們進入更深一層思考的純粹存在,「詩意是必須的。當然還有各種事物,像是透過藝術表達人類的思想與情感,並且激發敬畏之心。」Ken Kelleher如此說道。

 

Ken Kelleher在杭州打造的實體雕塑
Ken Kelleher替卡達Al Khaliji銀行總部打造的實體雕塑
Ken Kelleher作品

 

形式、材料、光影,加上尺度與時間和空間,跨越實體與虛擬維度,Ken Kelleher最為人知的創作系列便是以幾可亂真的數位雕塑「入侵」真實的公共場域。喜愛所有形體、色彩與材質,從幾何的、極簡的、抽象的、有機的、流動性的、自然的、療癒的、繽紛的,堪稱數位雕塑百科全書的Ken Kelleher擁有超過20年的創作歷練,如今他也潛心徜徉在AI藝術的宇宙裡化名「Anchorball」,並且嘗試透過AI軟體來摸索全新的材料質地,對他來說所有的藝術形式都一樣,理應是關於挖掘可能並且突破界限,然後將這些創新回歸於人們的生活與生命。

 


Ken Kelleher作品

訪談
PPAPER 

KEN KELLEHER

 

Ken你好,非常高興你能接受我們專訪,請簡單介紹自己。
我是一名喜歡挑戰創意界限的藝術家與雕塑家,目前住在美國新英格蘭一座小農場裡。

 

就你記憶所及,第一個讓你有強烈感受的巨大雕塑或是物體是什麼?
我不會說是那種難以承受的巨大感受,但我在藝術學院時期完全被美國抽象表現藝術家David Smith啟發,那太不可思議了。後來我也很喜歡英國抽象雕塑家Anthony Caro、擅長公共藝術的英國雕塑家Tony Cragg,以及英國抽象雕塑家Richard Deacon。

 

Ken Kelleher作品

 

對你而言,創作數位雕塑與實體雕塑,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這麼說好了,實體創作需要去管理整個企劃並且從頭到尾監督這個雕塑,數位創作則是更關乎純粹的設計,而且發生得更快。當我在數位創作中感受到創意的突破時,我的步調會變得更快,而當我思考著創作的可能性,一切都實在令人振奮。

 

對你影響最深的雕塑家有誰?哪些概念滋養了你的創作?
在現今的時代,任何能夠為創意帶來火花的事物,對我來說都能夠激發創作雕塑的靈感。我喜歡AI的原因是我能夠賦予物件幾乎所有的材質,然後讓它們感覺非常真實。比較困難的部分,是該如何把我正在嘗試視覺化的新材質,運用在這些物件上。

 

Ken Kelleher作品

 

從無中生有創作數位作品的時候,你通常會先從雕塑或是空間著手?你會如何佈局它們之間的對話?
在我被空間的圖像激發靈感之前,我會先把雕塑具現化。雕塑與空間的關係視情況而定會有各種可能,比如說我可能會因為Frank Ghery或Zaha Hadid的建築帶給我靈感而去生成空間,也可能因為對一個驚人的地點有感而加入其他物件。就現階段而言,我想我比較傾向同時創造雕塑跟空間。

 

對你而言,空間中的雕塑比較像是一種介入,或是補足?你是否嘗試透過雕塑創作來表達詩意?
是的,詩意是必須的。當然還有各種事物,像是透過藝術表達人類的思想與情感,並且激發敬畏之心。

 

你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如果我們抽掉一個物件、一系列的物件或是某些形式的實用性,還會剩下什麼?」這樣的觀點似乎對純藝術來說也成立。對你而言,藝術的意義或價值為何?
我的觀點是我們身處在一個製造與販售物件的世界,這些物件都是關於消費主義以及日常生活使用,而未必是關於激發思想或是反思。藝術的意義是個好問題,我認為對每個人來說有不同答案。對我來說有一股力量驅使著我去創造,不創造可能會瘋掉。我認為藝術創造意義,它激發人們去思考,它發生在日常生活之中與之外,它突破界限,引領我們前往新的思考方式。

 

Ken Kelleher作品

 

你是否會用AI軟體來創作室內設計、家飾、雕塑,或是任何形式的藝術?你覺得它會改變創意的本質嗎?
我每天都在用AI創作啊,我非常喜歡。某種程度上它確實深刻地改變了傳統創作方式,但這些傳統方式在許多層面來說依舊是必要的,比如說一些技能甚至因此而更加重要。我把AI看作是一個用來探索新想法的強大工具,以及一個能夠突破我探索創意的侷限的方式。

 

在一個訪談中你提到「雕塑對我來說,是對於事物的深度以及神秘本質的提問」,作為一個不斷提問的創作者,你認為我們在投入AI藝術創作時,有哪些重要的問題是必須問的?
其實就跟任何形式的藝術一樣,你要如何突破界限?有太多AI藝術看起來都差不多,美感差不多,或是看起來很假、膠感很重 —— 你要如何突破這個媒材的可能性?

 

Ken Kelleher作品

 

你是否已經規劃了自己在元宇宙之中的住所?可以跟我們描述它大概的模樣嗎?
我之前在3D虛擬社群空間Spatial之中創建了一間藝廊,不過現在我跟那樣的趨勢漸行漸遠,想要把時間花在真實世界裡的物件上。

 

如果你能夠挑選一個地點,把自己的作品做成實體的的巨型永久雕塑,最想要放在哪裡?
我並不會想要放在特定的地點,對我來說每一個地點跟新創造的物件都是非常令人期待的,我非常想要看見我的作品被實現。

 


關於作者

Clyde Liu。PPAPER 主編。
正宗90文化養大的金牛男。擁抱帶有壞品味的美感與文化。相信科幻片與愛情片是一切問題的答案。而宇宙是我們最後的歸依。

  

 

Picture of PP 編輯部

PP 編輯部

好內容的創作者。品牌合作歡迎寄信至:[email protected]

最新消息

DESIGN & SPACE

“錯誤”建築插畫:巴黎建築師Jean Jacques Balzac

PPAPER WEEKENDS|12月第二週

PPAPER Weekends|草間彌生台灣個展北師美術館登場

DESIGN & SPACE

夢幻狗屋:MUJI藝術總監原研哉策劃《犬之建築》展覽

PPAPER WEEKENDS|12月第一週

PPAPER Weekends|韓國超人氣品牌EPT快閃台北中山

LIFE & TRAVEL

宜蘭幸福感品牌《JINHO敬好生活》:致悠閒生活裡的美好

ART & CULTURE

2024年度詞彙出爐:你也“Brain rot”大腦腐蝕了嗎?

熱門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