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上中學了,剛開學的第一天,她放學回家後告訴我,用著不可思議的口吻:「噢媽媽,我們每天都有考試,整個星期都排滿了,每一天喔,每一天。」然後,一如以往地樂觀態度,她接著開心地說:「不過我們沒有回家作業喔,是不是很棒!」然後我就簽名了一疊分數慘不忍睹的考卷。我的同事問我,妳的孩子能夠適應中學的生活嗎?面對考試的壓力,她會不會不想上學?妳是怎麼管孩子的?
妳是怎麼管孩子的?妳是怎麼管公司的?這兩個問題是近幾年被問過最多的問題,通常會被這樣問,有著某種程度的肯定,彷彿妳的管理能力是被認可的,大概因為我的孩子看起來很快樂,然後公司也還沒死掉。的確,鮮少人問我容貌如何保養,或是房地產投資的問題。其實,我覺得管孩子與管公司有著很大的不同,孩子是自然人,公司是法人,孩子是有機體,公司是系統。有一點相同的是,孩子和公司的持續成長,都是管理者的責任,但如果我們在這個節點上有了錯誤的理解,把這兩件事情用同樣的方式處理,以我過去的經驗,我可以告訴大家,結果絕對是慘痛的。
管理者不是照顧者
管理,在權力範圍之內,都是由上而下管理的。這個由上而下的道理有一個基本準則,就是,下必須服從上的指令,但是有事情發生,上要承擔。我很害怕一種員工就是在下位的時候,一直挑剔上位的不足,彷彿他自己才是有資格的領導者,只是懷才不遇。但是一旦事情真的大條了,他又要別人承擔。另外,主管不是父母,更不是保姆,一個主管一旦變成了照顧者,他的由上而下的管理能力就會出現障礙,因為當重點在於照顧人,就很容易形成對人不對事的混亂。管理是專業的能力,並不是要管理者成為機器人,但是管理者的愛心與專業能力,是不能畫上等號的,員工薪水也不能夠用擁抱來替代,不是嗎。
管理者不是訓練者
管理,不是為員工服務的,是為法人服務的。很多員工來到公司,仍然把心態放在學校的延伸,認為自己可以來公司學習。什麼地方讓你學習還要付你薪水啊?主管當你老師你是不是該交學費呢?當員工有了錯誤的期許,主管若是也配合演出,身兼父母師長多重角色,好像一個管理者都必須是德高望重的學者,大家的工作都是學術論文研討,那這個公司要靠什麼賺錢,靠什麼營運?同樣的原則,管理是讓系統的運作順暢,搭建好架構,在對的位置放對的人,而不是廣開大門,允許不對的人進來上班,之後再想辦法訓練他們成為對的人,然後過程中都在討論主管的訓練技術好不好。
管理者不是仲裁者
再說一次,管理,不是為員工服務的,是為法人服務的。這個法人就是公司,是指公司的利益,公司的發展。很多時候,一個主管花了很多心力在當員工們的仲裁者,解釋這個人因為個性如何如何,所以請對方包容他,又去理解那個人因為家庭狀況如何如何,所以我們要原諒他,等等等等。一個主管如果一天到晚總是在做選民服務或是民事仲裁,絕對沒有力氣再去處理對外的大事與業務了。員工的狀況不該是主管的日常管理,一個員工的個性是否適合這份工作,也應當在面試的時候就決定,而員工之間總是有衝突,比起仲裁的能力,主管判斷為什麼這些衝突產生,是不是有地雷型的員工會影響整體團隊的表現,或是運作上出了結構性的問題,才是主管要管理的面向。
真的,管理者很容易就陷入了以上三種模式,而讓自己的工作失焦,吃力不討好,裡外不是人。過去很多的經驗都讓我看見,越是在意員工感受的主管,反而不能夠得到員工的感激,而越是專心在自己專業領域表現的主管,更能得到員工的尊敬。
因為管理最終是服務法人的,公司的商業模式必須能夠健康運作,讓公司有健康的營收;公司品牌的打造與累積,必須讓企業的形象能夠得到正向的發展,在業界能夠更有影響力;而行業裡資源與人脈的累積,與產業中的客戶廠商夥伴們共生共享共存,這些才是主管們該努力的工作與使命。一個公司不怕沒有好條件吸引員工,而要擔心結構失衡,管理失焦,讓運作窒礙難行。公司有愛很好,大家上班更開心,不過相處融洽,公司如家裡,並不是員工工作真正的動力,能夠給予整個公司希望感與未來,才是管理者漂亮的成績單。 ■
ILLUSTRATION BY K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