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術家卓卉芹
藝術永恆的愛

 

1919年,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出版了《月亮與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書中講述一位股票經紀人 Charles Strickland 在中年時突然放棄了家庭和穩定的職業,前往巴黎追求藝術夢的故事。為了全然投入到藝術創作中,Strickland 不惜放棄一切,包括家庭、財富和社會地位,過著極端貧困和孤獨的生活,甚至做出有違社會常理的自私行為與抉擇。然而,仔細探究看似失控的 Strickland 卻會發現,他僅僅只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的純粹,反倒是其他角色,以及正在閱讀的我們,迷失在責任、成功與道德的掙扎之中。毛姆巧妙地藉由 Charles Strickland 的故事挑戰社會對於個人自由、責任和成功的定義與框架,《月亮與六便士》引發人們反思藝術與生活、自由與責任,啟發世世代代的讀者。

 

 

「十年前,我第一次在書中讀到『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月亮。』這句話的時候,其實看不太懂,但從那次之後,我有空就會看《月亮和六便士》。如今,這段話已經成為刻印在心中自我砥礪的金言。」月亮代表遙不可及的理想,六便士象徵一切世俗的名利,臺灣藝術家卓卉芹與毛姆筆下所刻畫的 Charles Strickland 有著深刻的共鳴。他與她,皆傾盡一生追求藝術的至真。

成長於臺灣,在英國倫敦學習藝術,卓卉芹的作品風格多變,或許是多元的文化經歷讓她更敢於挑戰藝術的本質以及作品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其中最標誌性的是她繪製一眾形貌各異的嬰兒形象,乍看之下色調柔和的嬰幼兒角色,同時卻存有詭譎扭曲的面孔及沈重的暗色色塊,體態變化不定,有時還會長出未知的軀體,懸浮在畫布中。繪畫之外,卓卉芹也擅於使用多媒材進行創作,她曾以二手皮草、皮革、古董等物件製作作品,探索生死、遺傳和時尚產業中的材料浪費等議題,透過各種形式呈現她對世界的獨特視角。

 

 

才華洋溢,對藝術充滿熱情,卓卉芹從倫敦藝術名校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畢業之後,很快就在歐洲和亞洲藝術圈打響名號,並活躍於世界的舞台。只不過,藝術的商業面向始終困擾著她,她也因此陷入創作上的低潮,甚至一度心生放棄的念頭。所幸,她給自己一段喘息的時間,買了一張飛往巴黎的機票,在新環境的刺激以及交友圈的拓展下,卓卉芹重新找回對於藝術的熱忱,但是她還想做得更多。

近幾年,卓卉芹積極投身慈善和教育事務,她先是受邀參與了由兒童慈善組織「War Child UK」主辦的「Secret 7」藝術和音樂慈善計畫,通過創作為受戰爭影響的兒童募款。到了今年,她預計推出全新的線上課程,為藝術家以及所有對藝術產業感興趣的人,提供深入而有效益的諮詢與協助,希幫助更多人進入藝術圈,實現自己的夢想。卓卉芹的藝術之路充滿挑戰,但她帶著獨特的視角和堅定的信念,在推進藝術創作邊界的同時,持續發揮她直率任性的影響力。

今年5月,才剛剛回到臺灣完成線上課程錄製,隨即又準備飛往倫敦創作的卓卉芹,特地在回程前撥空和我們坐下來聊聊她的近況,慷慨地分享未來的展望,而我們都深深沈浸在她對藝術永恆的愛。

 

 

PPAPER

卓卉芹
臺灣藝術家/慈善家

 

卉芹妳好,很高興有機會能跟妳聊聊,想先請妳簡單介紹一下自己。
我是一個個性內向,喜歡獨處的金牛座,可以社交,但是不喜歡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對話上。

妳是如何踏上藝術創作之路的?妳的創作主要聚焦在哪些面向和主題?
我16歲的時候就決定了。國中時期,我讀的是一所實驗中學,老師不太干預學生的發展,他們全然支持學生追求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到了後來進入普通高中,發現自己不太適應傳統的升學體系,前後輾轉去了6所不同學校。還好,我的父母很開明,他們知道我對藝術有興趣也有天賦,便鼓勵我去自學,為出國讀書做準備,最終前往英國開啟了藝術創作生涯。

我的創作聚焦留白的美學,留白不是未完成的,而是一種空間的存有。同時,我也關注生死、遺傳和時尚產業中的材料浪費等議題,並透過各種媒材和形式呈現。

 

“Can I get a slow life and a blush smile without sugar?” by CHO, HUI CHIN
“A Grief body” by CHO, HUI CHIN

妳在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學到最重要的一堂課是什麼?
獨立思考。不是技術也不是藝術,在大學期間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培養和訓練思考的能力,我甚至拿聖經來做練習,以理論為基礎對其中的經文逐條反思。另外,我永遠記得剛進學校沒多久,再一次跟教授一對一討論的時候,有點心不在焉地回了教授一句:「我不知道,」他當場嚴肅地提醒我,從踏進學校大門的那一刻起,你就是藝術家,我必須要為每件作品和論述負起責任,那算是影響我很深刻的一次經驗。

是什麼樣的機緣促使妳在2020年至2023年這段期間,暫時放下一切重新探索自己?
時間回到2019年,藝術圈有點過度向商業傾斜,討論太過著重於金錢,而不是藝術性。在這種商業化的藝術環境下,不是說錢不重要,而是我意識到自己更在意的是內在非物質的追求,於是我決定換個環境,從英國前往巴黎,結果剛好遇上疫情。在臺灣,藝術家似乎必須給自己貼上「畫家」或是「雕塑家」等標籤,但我始終為此感到困惑,直到疫情期間,有了沈澱內省的機會,那個時候剛好在網路上認識了很多藝術家朋友,與他們深入交流之後我理解到,無論是繪畫還是其他藝術,藝術的本質其實是相同的,選用媒材的差異只是想要表達的方式不同,沒有人應該被貼上標籤,這才解開心中擱置許久的課題。

“EROTIC= Eros+ Chao+cre- ative power + harmony” by CHO, HUI CHIN

請與我們分享一下妳與「War Child UK」的合作經驗。是什麼樣的契機讓妳開始投身慈善以及社會教育方面的事務?
我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她和他的男朋友在烏克蘭生活,當我得知烏俄戰爭爆發的時候,我立刻聯繫他們,他們正準備逃離烏克蘭,然而電話講到一半,背景突然傳來爆炸的聲響,除了感到震驚之外,我頓時感到非常的荒謬,彷彿生活就是一部劇,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劇本。面對這樣的恐懼,你會開始思考藝術能做些什麼?自己又能夠做些什麼來幫助他人?

從那之後,我從巴黎回到了倫敦,重新浮出水面創作和辦展,進而認識更多的策展人及專業人士,因緣際會之下,他們邀請我參加了由兒童慈善組織「War Child UK」主辦的「Secret 7」藝術和音樂慈善計畫。這項活動邀請藝術家為7首不同歌曲的專輯創作封面,這些作品會在展覽中展示,並以匿名的方式拍賣募款,參觀者和買家直到拍賣結束才會知道藝術家的身份,這樣不僅能夠為機構募款照顧受戰爭影響的兒童,同時也能讓更多人看到和欣賞藝術家的作品,我也意識到自己喜歡將藝術與慈善結合的計畫或是創作,心情比較愉快。

 

 

聽說妳即將推出線上課程,課程涵蓋了哪些內容?
我的課程是一門實戰課程,而不是教授藝術相關的理論或是技術。這門課不僅適合藝術家,也適合學生或對藝術產業感興趣的人,我會全力協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並提供一對一的諮詢服務,因為沒有一個公式或方式適用於每位創作者,唯有透過對話我才能了解學生的需求。除此之外,假如學員的作品很出色,我可以直接引薦歐洲當地的專業藝術人士,幫助他們進入歐洲藝術圈舉辦展覽,但是前提是學員要為藝術付出所有努力。

我將線上課程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A、B、C、D、E。「A」部分是關於藝術家(artist)的心理建設,幫助藝術家建立良好的心態;「B」部分則強調身心健康(balance),因為現在藝術家的平均壽命已經降到37歲,很多人無法撐過身心的壓力;「C」部分是暖身課程(contemporary),總長一小時,我邀請了曾在西班牙生活的台灣講師對談;「D」和「E」部分是實戰課程,D課程時長50分鐘,E課程則超過一個小時,會聚焦在藝術相關話題的深入討論。目前課程預計將於六月中上線,課程內容將根據藝術產業變化不定期更新,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The painting is Not “Dirty”, it’s about Sweet nervous of being an “OCD”; maybe it looks a bit savage but it’s the humanity.” by CHO, HUI CHIN

如果有機會和年輕的自己碰面,妳想跟她說些什麼?
很多人或許會跟自己說,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但其實我很感謝年輕的自己,因為她犯了很多錯,把雷都踩光了,我現在才會知道許多事情。

妳創作的時候有特別的習慣或儀式嗎?
我會試著放鬆自己,聽一本有聲書,直到有聲書聽完,我才會離開工作室。

 

“Part of a grieving body No.7” by CHO, HUI CHIN
“Madness is sitting inside of me singing and laughing and loss of sensation” by CHO, HUI CHIN

最近讀到、看到或聽到最喜歡的一句話、一本書、一部電影……
《月亮和六便士》是我會不斷反覆閱讀的一本書。還記得十年前,第一次在書中讀到「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月亮,」這句話,當時其實看不太懂,但現在理解了。這段話一直激勵著我走在藝術的道上。

此刻,妳認為藝術是什麼?
藝術是一個很難簡單界定的概念。對我來說,藝術不應被定義。

妳希望人們如何記得你?
我希望人們記得我就是那個講話很直率、很任性的卓卉芹。未來在創作或其他領域,也會保持這樣的個性,堅持我的理念,做我想做的事情。■

 

“Performance / Installation: Beyond the Earth, are you sober enough?” by CHO, HUI CHIN
Picture of Ian Feng

Ian Feng

因為攝影而開始書寫的文字工作者,難以抗拒酸質明亮的淺焙咖啡,每晚準時收聽酷派爵士,沉醉在 Roger Federer 單反的優雅風骨。

熱門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