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如今的90後可能難以想像,在YouTube之前,在音樂串流發生之前,在下載MP3歌曲之前,甚至在網路普及之前,唱片行是吸收音樂芬多精與挖掘新音樂的唯一指引。走向喜歡的分區,華語流行、西洋流行、東洋流行、搖滾、電子音樂、古典、爵士……,按照喜好與習慣挑選自己看對眼的CD唱片,然後走向角落那個好不容易空出來的試聽機……
按下PLAY鍵的你,剎那間擁有一切 —— 那是在儀式感一詞尚未誕生之前,最刻骨銘心的儀式感。
作為透明雜誌樂團創團鼓手,騷動Trix唐世杰心跳與脈搏的那些節奏,自然在某個意義上與樂團的青春同步躁動著。Pixies、Sonic Youth、90年代日本樂團Number Girl、80年代美國Hardcore音樂,以及那種燃燒青春的龐克精神。另外,則是作為一個地下樂團,音樂自己玩、歌自己錄自己發、活動自己辦,自己引進廠牌,凡事自己搞定的行動力。邀請日本友好地下樂團來表演、被日本友團邀去日本表演、被日本EMI唱片簽約,在透明雜誌檯面上的台日地下樂團傳說下,真正珍貴的,或許是那些有血有肉的真摯交流,以及關於音樂與人性,一顆始終敞開的心。2011年,被前往日本時所見的超性格獨立小店所感,Trix與幾名同好友人租下師大商圈泰順街一間公寓二樓,從音樂出發延伸到獨立文化、服裝、書刊與生活風格,以分享各自喜歡的獨立小眾事物為準則,玩起了獨立唱片行Waiting Room。
2015年,二代目Waiting Room在中山區開店,共同經營的友人少了一點,但這一路以來自己搞定的真性情,以及不斷吸收音樂新知的耐性,讓期盼將消化過的音樂文化脈絡呈現給客人的Waiting Room,如今以一種多元共融的成熟姿態,將那些酷酷的音樂、服裝、書刊、品牌,以及活動,無私地與大家分享。
「當一件事發展到極致或是盡頭的時候,下一個東西就會冒出來,這是人類世界很有趣的地方,接受這個循環是很健康的事。」Trix如此說道,所謂的獨立音樂與地下文化如今在他心中想必嘶喊著不同的節奏,一如他言談之間那種迷人的寬心,以及對於音樂的佛系態度,提醒著我們音樂是這個世界最無拘無束的創作,而沈浸在音樂裡的自己,永遠都是最自由的。
最近,CHANEL香奈兒以電子音樂為靈感推出ELECTRO限定腕錶系列,香奈兒腕錶創意工作室總監Arnaud Chastaingt以自身對於電音文化的熱愛,將4款經典錶款幻化為誇耀派對文化與激情霓虹的繽紛體驗,一如Waiting Room作為獨立唱片行所傳遞的音樂多元價值與精神。為此,《PPAPER FASHION》特地訪問了Waiting Room主理人Trix,他與我們分享了唱片行與音樂的重要意義,以及音樂唱片中豐富而性格獨具的視覺語彙,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一份對音樂永無止盡的熱情。
訪談
PPAPER FASHION
✕
TRIX TANG 唐世杰
(WAITING ROOM 主理人)
在成長的過程裡,唱片行對你來說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小的時候網路還沒有那麼發達,沒有太多資訊去建立什麼脈絡,唱片行當時對我來說就像書店或者是圖書館一樣,你對閱讀、聽音樂有興趣,這些地方就是唯一的指引。以前唱片行很多,單是一個行政區有超過五間以上的唱片行也不為過,那是一個便利商店裡也都有賣唱片的年代。過去的唱片行多半功能傳統,華語、東洋到西洋幾類簡單劃分,按字母陳列,但依舊是琳瑯滿目,光是拿起來看著封面就可以激起我很多好奇,當時店內的試聽系統也有限,所以經歷過不少看了封面就買的經驗。後來陸續接觸了像Tower這種規模比較大、類型上更多細分的唱片行,就一步一步建立了更多自己的脈絡和喜好。所以很多人說逛唱片行就像是挖寶,總有可能找到令你意想不到的東西,確實,跟透過大數據下的量身推薦相比,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當初為什麼會創立Waiting Room?
最主要我想還是年輕氣盛。實際的時空背景是,當時我們一群差不多喜好的朋友們玩在一起,玩音樂、看表演、作唱片廠牌等等;我們除了從國外進口一些比方說Punk、Hardcore 比較獨立小眾的音樂作品在網路上郵購販賣,也作自己和朋友們的音樂發行。Waiting Room 差不多就在廠牌成立的後兩年開始構思的,當時想說郵購也作了一段時間,也許有機會往下一個階段去,一方面想如果有一個空間朋友們可以聚,一方面賣賣我們自己喜歡的東西,也許可以當面認識到更多的同好。
然後幾次去日本旅行的經驗,發現那邊很多規模並不大,但是比很多看起來砸了很多錢的店都來的有特色、風格也更突出,而這些店往往都不在一樓,於是就想說就以這個原則出發,最後找到了一個二樓公寓,在客廳擺了陳列的櫃體和衣桿,弄得像一間店,裡頭幾間客房租給我們需要的朋友,只開五、六、日,很玩票,一切都在大家的能力許可中完成,也沒想到最後就這樣開成了。內容則試著從音樂再多往我們這些夥伴們的喜好上去延伸,像是服裝、書刊等等,但主要一致還是比較偏往獨立文化的各類型創作去經營。
Waiting Room的組成成員大概是如何?是否有其他樂團成員參與?
公寓時期我們有到八位成員,近一半成員都有樂團在身。2015 年遷店後至今成員加我目前共四位。
Waiting Room裡唱片挑選的原則是什麼?
就以我們自己喜歡為主。我們不是一個擅長於推銷的店,但是對於這些挑進來的產品,唱片也好、書刊或品牌也好,首先一定要有說服我們自己的地方,建立在自己喜好的原則上,我想我們分享出來的才有說服力。
另一個原則是,一直以來讓我們感興趣的都是一些無關資源或規模的存在,在這樣全然獨立的創作前提下的產出,它們多半都讓我感到驚喜,有時更甚於龐大資源下產出的能量,我想我們挑選進來的東西都有這樣的特點。有人做書、有些人透過音樂、透過品牌形式去產出,去感受他們詮釋的角度是很有趣的事。人們的想像有時候會受制於環境,透過這些觀點,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景象。
對於走進Waiting Room的年輕客人,你希望他們能夠感受到什麼,或是得到什麼?
沒有什麼預設,來這裡可以很自由,這裡雖然坪數不大,但東西還不算少,如果時間不趕的話,慢慢看看沒問題。網路讓人類在探索事物上有很大的躍進,而資訊只會一天比一天來的更豐富也雜亂,會有越來越多未必是自己選擇的資訊急著跑進你的腦袋裡面,在這樣的時代下,我覺得要持續保持專注和耐心非常重要,主動挖掘,對周遭的人事物保持寬心,好好去探索自己的喜好與需要。
對你來說,電子音樂是什麼?
我的音樂品味很雜,盡可能寬心地聽,但真正接觸電子音樂的起步算晚,要說的話可能不過就這六七年間的事,某一天就突然開始有一點聽懂了電子音樂這樣。相較其他類型,我喜歡電子音樂在節奏與音色的細節處理上有完全另一套詮釋方式,是我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然後慢慢地開始去認識一些類型上的差異、風格和文化等等,相較所謂的音樂產業,電子音樂在類型上絕對不是大眾,不過它所觸及的領域可能要比很多的音樂風格都還來的廣。可以看到這幾年最紅的廣播串流 Boiler Room、NTS 把這個勢頭作得更高,DJ 與音樂製作人的風格也越來越多元,派對文化在這十年間發展得非常熱烈;台灣也是,有想法的人陸續跳出來嘗試做一些新的挑戰,台北現在像 Final、Pawnshop、B1 這些地方也都有各自的風格,籌辦派對的單位也越來越多,百家爭鳴,我覺得很好。
請跟我們推薦3張你喜歡的電子音樂專輯封面。
Refused / The Shape Of Punk to Come
瑞典硬蕊英雄 Refused 生涯最偉大專輯,1998 年這群小夥子在聽了很多的 big beat 和 Chemical Brothers 之後完成的,正確一點說這其實還是一張 post-hardcore作品,但是裡面各項樂器的riff與加入合成器的各樣編排,處處有電子音樂影響的影子。
Rezzett / Worst Ever Contender
Rezzett 算是開啟我電子音樂入門非常關鍵的開關,音色使用非常有個人特色,顆粒既粗又髒,段落變換上很有巧思。2018 年首張同名專輯由曾活躍於英國傳奇廠牌 Mo' Wax 與老字號唱片行 Honest Jon's 其中的圖像設計師 Will Bankhead 創立的廠牌The Trilogy Tapes (TTT) 發行,當時聽到,一頭栽下去。
Loraine James / Change
倫敦酷兒製作人,從小家境清貧,在非常有限的製作資源下 2019 年交出了第一張完整專輯,講述自身認同的經歷,非常有故事性,各界一致好評。〈Change〉收錄在她 2021 的新作之中,裡頭嘗試了更多 Drill 與 R&B 風格,寫給她苦樂參半的 2020 年。
你覺得音樂教會你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我覺得是很多理解事情的角度,它有一種不那麼絕對,但是像是語言一樣的能力觸發我思考,讓我有這樣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
地下文化一直都是流動性的,有機的,它發生的場域也是。你是否會覺得2013年地下社會關閉後,台灣獨立音樂的underground性格少了很重要的一味?
地社當時的那個時空無論玩團或看團的條件與環境都跟現在很不一樣,獨立音樂聽眾的基數不高,一個差不多只能塞個一百人的空間多半的門票還是賣不完,所以頻繁出入在那的人多半就是些熟悉的面孔,玩音樂的人或周遭一些友人等等,有一種親切的連結,對於曾經歷過那段時期的音樂人或聽眾我想比較能理解那個深刻。但我覺得環境會一直改變,每一個時代也會有一套自己的玩法,當一件事發展到極致或是盡頭的時候,下一個東西就會冒出來,這是人類世界很有趣的地方,接受這個循環是很健康的事。
如今的Waiting Room,是否正在嘗試演唱著underground的新味道?
我一直相信主動挖掘更多元的可能、市場越百花齊放,我們才比較有機會在這樣環境中討論更進一步的發展,不管是內容上的或是深度上的。像我上面說的,從開業至今我們的經營項目一直都專注在獨立文化的各類型創作上,從音樂、書刊創作者作品、品牌單位等等,這個領域的風格是一直在滾動、源源不絕的,當然也是這間店的核心所在,希望能持續扮演好這個角色。
經營一間獨立唱片行,跟搞一個獨立樂團,是否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我常覺得經營一間店也同樣在經歷類似音樂創作的那種過程,為什麼挑它來賣?它要怎麼融入進來?和我們的作風會不會有衝突?音樂的旋律、過門為什麼一定要這樣編?透過它們可以表達什麼?都是一種自我風格的訓練,而風格這件事學校不會教,每一步都是探索。
回顧這些年來的創作與生活歷程,對你來說,時間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時間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很客觀的存在,無論碰上該好好衝刺或者該放慢腳步的時候,就仔細感受生活當下的那個流動就好,身心會告訴你。
是否能用一句話表達你對音樂的愛?
音樂豐富我看待生活的方式。■